TheBestofYouth青春
最近看一本讲意大利电影的书TheBlessedLens,除了罗西里尼、费里尼、帕索里尼这些“尼”派大师之外,作者介绍了一部现代意大利电影TheBestofYouth,一部俨然可以跻身大师之作的作品。
找来看过,六小时的长片,两天内看完,余味竟多日不散。
严格的说,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。《灿烂人生》丢掉了原名TheBestofYouth的含义,因为这部电影,最后就是要让你去想这个问题:
青春中最美好的东西到底是什么?
1
《TheBestofYouth》是一部普通人的史诗电影。一对兄弟和他们的家人朋友和下一代,历时近40年的悲欢离合,从日常琐屑到生死诀别,婉婉道来,平静却意味深长。
这些普通人的际遇,曲折逶迤,后面可能都有时代的惊雷,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必然受到时代力量的牵引,但可贵的事,这样一部格局并不算小的电影,并没有刻意去展现时代的洪流,搞什么“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人头上”的抓马情节。
比如66年以后几年欧洲和意大利正在闹学生运动,电影没有给街头运动一个镜头,只是让大学生Nichola和他的兄弟Matteo及朋友暑假踏上了不知所终的一次旅途。
正是那次旅程改变了他们所有人的一生,让他们最终不知不觉渐行渐远,最终阴阳两界,生死相隔。
再比如Nichola的妻子Giulia,弹一手好琴,后来却成为意大利左翼暴力组织“红色旅”的一员,最后锒铛入狱,但电影并没有展现红色旅的恐怖行动,只是让观众记得Giulia弹奏的巴赫。
《TheBestofYouth》叙述的是一群因亲情、友情和爱情联接起来的人的故事:主角Nichola和他的兄弟Matteo、他们的父母和一双姐妹、他们的人生挚友、各自的妻子和女友以及孩子。
还有一位他们一生都在帮助的患精神病的女孩Giorgia。
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因为家庭关系而联接在一起的小群,与很多大片相比人物和关系并不复杂,但电影呈现的四十年的时间里,每个人都个性有异,命运不同---或离世、或入狱、或疯癫、或愤懑,抑或是平静安好地渡过余生。世态的波涛汹涌和复杂多面,折射在这些人的各异的人生之中,他们的命运偶有波澜壮阔,时光又大多平静无奇。
回头想一想,我们大多数人不也都是这样一种活法?
电影可贵之外在于,在展现他们的浮沉之中,观众关心的并不是那个时代如何如何,而是这个人将会怎样。
这就是我一惯喜欢的克制态度,因为电影可以调动观从瞬间情绪的手段太多了,一味煽情其实并不是本事,平淡中打动人才真的高级。
2
在必要说一说Nichola和Matteo这对兄弟以及痴呆女Giorgia的故事。
(因为听不懂意大利语,而看字幕都是Brother这个词,所以并不确定他俩谁是哥谁是弟,但从常理判断应该Nichola更年长。)
Nichola和Matteo情同手足,却性格迥异。因为他们的性格与世界观,两个人从同样的起点出发,又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。
Matteo硬朗英俊,却敏感忧郁,面容冷淡,心中永远揣着愤怒之火。一个离经叛道反体制的历史系学生,竟因为对世事的不满而随意处置自已的前途,最终成为一名体制内的军人和警察,不能不说是命运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。
他不仅不容于俗世,不能面对情感,抑或又受性取向的困扰,最后在新年的焰火中纵身跃向生命的尽头。
Nichola则远没有Matteo那样的铁骨铮铮,他的性格更阴柔多也更能包容。他不任性,反而有一种弹性。如果Matteo像坚而易断的竹,Nichola就是柔弱而刚强的草。
年那个纷乱的大学暑假,Nichola一样出走他乡,在挪威渡过一段出世的时光。但他后来选择了按自已的本性回到社会,成为一名医生,开始了娶妻育子的普通人的生活。
Nichola几乎就是爱和善的化身,他一生善良隐忍,爱家人也爱以路人,别人负他可以他却从来不负别人。即便是对抛家弃子的妻子,他也一直保持着一份挚爱,竟想得到炎监狱里的她寄去一摞琴谱。
因为他的爱和善良,他保护了自已的女儿,让她成为一个健康而富于同情心的女子。
Matteo死后,他遇到了Matteo的女友和遗腹子。丧亲之痛让他把爱无私地给予这对母子,甚至让寡居的母亲在她们身上找到寄托,在她们身边平静地离世,而Nichola最后也终于放一,得到了感情的回报。
更重要的是,他一生都在帮助那个Matteo年轻时试图帮助的女子Giorgia,让她远离电击的非人虐待,让她安然地渡过四十年的精神病院的生活。
Giorgia本不是这个家庭的成员,但却是电影的灵魂性人物。电影不惜给她很多个特写,让观众无法忘记她的双眼里的那种常人没有的天真纯洁。
电影开篇还有这样一个情节:年轻的Matteo为Giorgia读诗:
如果失败困顿,离开房间
如果时日将近,离开房间
任何勾留残喘,皆为可耻
Giorgia突然听不下去,转身就离开了房间,空留Matteo一脸愕然。
她也许是感觉到了自已的失败和时日将近,所以决定离开,远离这个给她无私关爱的男子。
实际上Giorgia对Matteo的爱,一生不渝。
但这段戏又另有深意。等你看到三四十年后他们的命运,你会突然发现,这场戏几乎就是一个预言---Matteo后来真的发现了自已的失败和困难,感到自已时日已到,于是他选择了“离开房间”。这首诗几乎就是一语成谶。
而Giorgia的离开,我更愿意理解为一种对悲观宿命的拒绝,代表电影内核里的人生观取向:人生并不是要活的刚烈,苟延残喘其实并不可耻,而真正能在生活的洪流中生存下去的,并不是刚烈者,而是柔韧者。
这个头脑不正常的女子,可能才是所有人中把世界看得最明白的那个吧?
难怪电影人物这么多,而海报却把全部幅面给了Giorgia一个人的面孔。
说到这里,这部电影也算大概看懂了吧:
青春的美好,在于不知天高地厚的梦想,在于无法压抑的热情,在于无由的愤怒,在于不顾一切的抗争;
但青春中更美好的,却在于那种默默的坚持,那种一点点拥抱和化解冲突的豁达,那种源于爱和善的柔软。
因为正是这种柔软,才能让人从青春的破坏性中幸免于难。
所以春春的最美,不在于任性,而在于韧性。
“狐狸猎手”精选影评文章列表
(请在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qianjiangyoumendaxia.com/shff/1307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