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消费下半场,要听用户说怎么玩
视觉中国过去一年,新消费在资本圈从“沸点”降至“冰点”。理由也很简单,大部分投资人认为,新消费品牌没有流量红利了,陷入存量竞争,加之疫情的反复,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,让原本能穿越“经济周期”的消费赛道略显疲态。而资本追逐的热点,已涌向硬科技、新能源等方向。即便如此,仍有一些新锐品牌在逆势中破局增长。它们的增长逻辑更符合三浦展在《第四消费时代》里的描述,即消费者很注重社会意识中的共享,把自己对私有物品或服务的体验分享给其他人,从而获得幸福感和快乐。正是由于消费者之间热衷信息共享,既让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相互影响,也让品牌找到消费洞察创造新增量的机会。比如说,由设计师创立的母婴品牌Babycare,在儿童餐具细分领域做产品创新时,正是刷到了小红书上的宝妈们分享、讨论的苦恼:喂宝宝吃一顿饭,几乎都要超过一个小时,但冬天碗里的饭菜容易冷,再入锅加热味道就会变差。基于此痛点,Babycare开发出一款儿童保温碗,一经上市迅速成为爆款。在儿童保温碗诞生前,国内头部电商平台,还没有专门的人来负责运营,更别提有“儿童餐具”类目。可见,新需求激发新品类。不仅在母婴赛道,个护、日用品、小家电等大类目,都在细分品类创新中爆发新机会。垂直细分赛道的品牌,正是捕捉到小众需求到大众流行的未来消费趋势,才真正做到了不被资本偏好、媒体舆论所绑架,在自我改变中寻找“未来”。就此,虎嗅调研了多家新锐品牌,通过他们的实践经验来证明新消费赛道仍大有可为。用户的改变步入“后流量”时代,品牌生命力的持续性,很大程度上由产品力所决定,判断依据来自产品是否满足了用户新需求,能否产生复购。因此,一款好产品的打造,尤为关键。10年前,在苹果公司创始人《史蒂夫·乔布斯传》一书中,曾这样描述他对产品创新的理解:一直坐马车的用户,不会告诉你他需要一辆好的汽车,产品经理要能感知到消费者无法表达的需求,这样做出来的产品才能与众不同,跳出大众产品都在模仿或满足已知需求的局限。如今,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,社会化媒体给予了用户充分的表达平台,用户不再是被动弱小的存在,而是越来越主动、越来越有创造力地表达自己的需求,他们在某种流行趋势或主流生活方式,也会达成共识,并衍生出他们自己的“黑话”。比如,早C晚A、沉浸式护肤、精致露营、山系生活......用户已从一个纯粹的消费者,转变为一个“创费者”角色,能够“自定义”参与品牌新品共创。用户用自己的创意解锁产品的下一个使用方式或场景,为新消费品牌创造出“老”品类的“新”增长。不信?你去小红书上搜“美妆冰箱”这个近两年兴起的品类,已经有7万多个产品信息;或者再搜“口红机”,3万多的分享笔记,从各种姿势拆解用户体验。这些“日更”需求下的情绪表达,又隐藏着多少产品的新机会?嗅觉敏锐的新锐品牌,能迅速捕捉到未来消费趋势,就会多一份引领新潮的可能。正如bebebus联合创始人兼CEO沈凌所说,“品牌和用户之间是相互理解、相互满足的共创关系,而小红书正好提供了这种‘共创’平台机会。因为有大量年轻人在上面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,或对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。所以,我们把它作为创意的来源,在产品差异化打造上,从用户真实的生活场景出发,挖掘一个痛点目标,视觉上可描述呈现产品特性,吸引到年轻用户。”她拿自己公司的一款婴儿恒温睡袋举例,正是看到宝妈们在小红书上透露的焦虑——传统婴儿睡袋不能判断小孩穿着睡觉时温度的高低,容易引起出汗或感冒。所以,bebebus萌生把睡袋“恒温”可视化的想法,基于老品类做了细分创新,采用特殊材料,在睡袋上“植入”感温条,在这个品类满足功能性为首要前提下,又在颜值上进行了提升。产品上市后,取得日销量超件,月销售额突破万元,好评率达99%的佳绩。这个过程中,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提炼出真正的用户需求是关键,bebebus采取了三个步骤:第一步,在小红书洞察用户需求后,先在公司内部妈妈群体进行痛点验证,排除“伪需求”,并让她们做产品测试,反馈调整;第二步,在自己品牌的忠实用户中,进行大面积地产品试用,进而再次优化产品;第三步,产品量产前,在小红书上找到宝妈群体KOL进行“灰度测试”,获得预期市场反馈后,再进行大面积市场投放。不管是bebebus婴童车,还是安全座椅,都是遵循类似的新品研发流程,判断是否符合用户变化的需求,而每个品类的推新时间周期会有所不同,中间也会淘汰一些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。无独有偶,定位于00后“少女彩妆”品牌花知晓,曾因一款腮红爆款破圈,但在该产品迭代创新时,创始人包子犯了难,“我们做美妆的很痛苦,传统品类升级如果只靠总结过往的方式去做,升级出来的东西不一定对消费者有冲击力。所以,我们的策略是新品调研时,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qianjiangyoumendaxia.com/shjg/14513.html